SCI論文(www.free-home-improvement-tips.com):
摘 要: 帶狀皰疹是由病毒引起,累及神經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。本病的發生多與人體的內傷有關,因此,處方應以舒肝、瀉火、理脾為主,故筆者常采用毫針圍刺配合中藥治療帶狀皰疹療效卓著。
關鍵詞: 帶狀皰疹;辯證論治;圍針療法
本文引用格式:馮永增. 帶狀皰疹的辯證論治 - 附 20 例臨床小結 [J].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,2018,18(70):152.
0引言
帶狀皰疹是好發于春冬兩季的皮膚病。中醫傳統稱之為“纏腰火丹”、“蜘蛛瘡”、“火帶瘡”、“蛇串瘡”、“甑帶瘡”等。本病體征突發,進展迅速,常伴有灼熱、刺痛、奇癢, 抓之出血,濁液淋漓,其痛難忍,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[1]。本次研究作者從 2005 年 1 月至 2015 年 1 月,10 年間運用中醫理論,辯證論治,治療帶狀皰疹取得滿意的療效,現報告如下。
1一般資料
本組 20 例均系門診病員。其中男性 12 例,女性 8 例,年齡最大 81 歲,最小 18 歲;病程最長 20 天,最短 3 天。除氣滯型外,均有典型的臨床特征:皮膚呈紅色,粟疹,漸至皰疹蜂起,呈簇狀水泡,排列成帶狀,沿身軀一側周圍神經分布或沿顏面神經和耳后神經分布,皰壁緊張,灼熱刺痛, 痛癢相兼。
2辯證論治
2.1火毒型。共 10 例。在焮紅的皮膚上可見皰壁緊張的小水泡。自覺灼熱刺痛,夜不成寐,伴口干口苦,溲赤便秘; 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。治宜涼血瀉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: 龍膽草、柴胡、制香附各 6 g,澤瀉、炒黃芩、焦山梔、銀花、連翹、大青葉、淮山藥、元胡、生地、生白芍、炒谷麥芽各10 g。壯熱者,加羚羊角 3 g、綠豆衣、丹皮各 10 g;大便秘結者,加炒枳殼、生大黃各 6 g;皮損在顏面區則加杭白菊、冬桑葉各 10 g;接近眼角區加谷精草 10 g,炒黃連 1.5 g,其效靈驗。
2.2濕毒型。共 8 例。在紅暈的皮損上,出現數群簇集成串的水泡,狀如綠豆,排列成帶,各群之間夾有正常皮膚,數天后皰疹潰破,進而糜爛,甚至壞疽潰瘍?;颊咦杂X痛癢交作,口渴不欲飲,納呆腹脹,便時溏;觀其舌,質淡紅,苔白膩,治擬清化濕熱,涼血解毒。方用薏仁赤豆湯加減:生薏仁、赤小豆各 15 g,茯苓皮、銀花、地膚子、生地各 12 g, 車前子、車前草、赤芍、馬齒莧各 10 g,甘草 6 g。皮損滲出, 糜爛不堪者,加六一散 15 g(荷葉包煎),藿香、佩蘭各 10g;潰爛久不收斂者,加黃芪、黨參、白蘞各 10 g,山藥 30 g;皮損潰爛滲出多者外敷冰枯散(附方 1),敷在患處每日一次, 直至結痂。
2.3氣滯型。共 2 例。皮損透發不明顯,痛如針刺,動則加重。常伴心煩不寐,納差,脈多細澀,舌紅苔薄白,治擬舒肝理氣, 通絡止痛。方用金鈴子散加味:金鈴子(即川楝子)、郁金、紫草、各 10 g,元胡、青皮各 6 g,炒白芍、當歸、絲瓜絡各 10 g。頭暈目眩加茺蔚子、冬桑葉各 10 g,川芎、蔓荊子各 6 g;視物不清加杭白菊、枸杞子各 12 g;疼痛日久者加蜈蚣 1 條、全蝎 1 g(研吞),通絡止痛效果明顯。
2.4圍針治療。所有病例均采用圍針療法。即取一次性0.35×50 mm 毫針,在患處皮膚周圍經常規消毒后,呈 30 度刺入皮下,施以瀉法,留針 30 min,其間用提插瀉法 3-5 次, 一日 1 次。一般針 1-3 次后,疼痛即可減輕。
3治療結果
本組 20 例帶狀皰疹患者全部治愈。治療時間最長 15 d,最短為5 d,平均治療時間為10 d。治療后皮損消退,疼痛消失,評為痊愈,治愈率為 100%。
4典型病例
張某,女,59 歲,四川宜賓李端鎮人,2009 年3月 19 日初診,主訴:左背側肋下痛癢已5天,今火辣刺痛。見患處皮膚簇狀水泡,基底紅斑,漸向左胸蔓延如帶狀,坐臥不安,痛苦面容,夜痛尤甚,納谷不馨,便結不暢。觀其舌, 質紅苔薄黃;切其脈,弦滑而數。治擬清肝瀉火,佐利濕清熱, 仿龍膽瀉肝湯意。①龍膽草、木通、柴胡、甘草、制香附各 6 g, 黃芩、車前子(包煎)、生山梔、大青葉、生白芍、淮山藥各 10 g,炒谷麥芽各 15 g,元胡粉 3 g(沖服)。3劑,水煎服。②針灸:取30 號毫針,在患處四周呈30°斜刺皮下,施以瀉法,留針 30 分鐘,針數量不限,按患處大小而定,每日1次。(即稱之為“圍刺療法”)。③次日,患者稱昨夜痛癢已去大半, 安寢 5 個小時,皰疹已漸癟,胃納稍增,黃膩苔退,脈已轉緩。續圍針療法。④ 3 月 23 日再診,皰疹已消大半,納增便通,遂上方去炒谷麥芽,加絲瓜絡、黨參各 10 g,陳皮 6 g,3 劑,針灸續“圍針療法”。⑤至 3 月 27 日,皰疹已消失,苔轉白薄,脈轉沉緩。遂處方:黨參、白術、茯苓、板藍根、絲瓜絡各 10 g,甘草、大青葉各 6 g,3 劑,以善其后。
5體會
帶狀皰疹是由病毒引起,累及神經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。有報導稱“川楝子善治帶狀皰疹”[2]。同樣紫草也“善治帶狀皰疹”[3]。此外,本病的病因病機總因氣血凝結,經絡阻滯為患,故筆者常采用毫針圍刺配合中藥治療帶狀皰疹療效卓著。毫針圍刺,有疏導經氣,通絡止痛的良好作用,《素問 • 氣穴論》云:“疾寫無怠,以通榮衛,見而寫之,無問所會。” 筆者治療本病,遵循的就是這一原則。
附方 [1] 冰礬散:煅石膏 30g,枯礬、黃連各 3g,冰片1g,研極細末。(自制經驗方)
參考文獻:
[1]王鐳. 中國醫藥衛生學術文庫[M]. 北京: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,1997:1480.
[2]郭興旺 . 川楝子善治帶狀皰疹[J]. 浙江中醫雜志 ,2005,40(2):49.
[3]孔祥 梅 , 韓清 , 趙習德 . 紫草善治帶狀皰 疹 [J]中醫雜志 ,1996,37(8):453.
《帶狀皰疹的辯證論治附20例臨床小結論文》附論文PDF版下載:
http://www.free-home-improvement-tips.com/uploadfile/2018/0928/20180928104048135.pdf
關注SCI論文創作發表,尋求SCI論文修改潤色、SCI論文代發表等服務支撐,請鎖定SCI論文網!
文章出自SCI論文網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free-home-improvement-tips.com/yixuelunwen/1005.html